新年刚开局,每个人最关心都是自己的钱包,期待在2023年可以达到更高的财富增长目标。
但是,有些人未必知道,个人财富增长除了跟工资、分红收入相关以外,还跟另外一个因素密切相关:央行印钞。
而今年刚开局的1月份数据,已经显现出央行印钞机正开足马力轰鸣作响,像一把收割财富的镰刀高高举起,需要引起每个人的警惕!
【资料图】
央行发钞是怎么演变成收割普通老百姓财富之镰刀的?
简单说,每个人兜里的钞票代表着他的购买力,在宏观条件保持不变的环境下,这些钞票的购买力是恒定的; 而一旦央行的钞票发得太多时,这些钞票的购买力就会受损,商品/资产的价格上涨。 这在货币银行学里叫“通货膨胀”。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央行发钞的过程,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这些钱要重点往哪些地方花都是有计划的,换句话说, 央行发钱不会均匀发放到每个人手里,而是花到政策想让它去的地方 。
只有资金流入多的地方价格才会上涨,流入越多的地方,其商品/资产价格上涨越快;而没有流入的资金的地方,商品/资产价格就不会上涨造成相对的下跌。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特别明显,因为我们是“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我们发钞是层层向下引导的,专业术语叫“财政赤字货币化”: 主要就是通过地方财政负债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把钱贷出去,具有非常强的执行指向性,说把钱花在哪里就花在哪里。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们出台实施十项工程建设拉动内需规划,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基建发力,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
又比如:2014年开始,央行特设抵押补充贷款(PSL)工具,国开行被要求为各地棚改货币化提供天量资金,2014年-2018年每年持续性投入几千亿,四五年时间资金流入几万亿规模,推动全国楼市急速扩容,房价暴涨。
相对地, 那些在央行派钱时没有接住的老百姓,他们财富的增长就被远远地甩在后面,造成财富被央行镰刀间接收割的后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5年时没有买房的朋友,他们的财富增长就会远远落后于有房一族。
央行发钞分两个步骤:1宽货币:央行把钱“借”给商业银行,用M2增速衡量;2、宽信用:商业银行把钱“借”给地方、企业和居民各个微观主体,用社融增速衡量。
有没有过量我们的银行是有标准的,叫“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换句话说,超过名义经济增速就是过量,反之就是不足。
一旦M2增速过快时,就说明央行已经把收割部分老百姓财富的镰刀高高举起了,接着就要看社融增速和资金流向:
社融增速跟得上的,说明钱被顺利贷出来了,这些钱流入的地方,那里的商品/资产价格就会上涨,咱们就要跟着这些钱的流向去投资;如果社融增速跟不上的,就说明钱没有被贷出来,央行印出来的钱在金融机构里空转,那我们就稍安勿躁,继续观察。
1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M2增速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新高,但社融同比稍有下降,说明钱在金融机构空转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实,资金空转的现象在2022年就已经发生,钱留在商业银行里空转的原因,是老百姓不愿意贷款买房,企业主也不愿意融资扩大生产。归根结底,是因为2022年在疫情冲击的环境下,物流、人流不能自由流动,搞不到钱自然就不贷款了。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密切观察的是,政府投资的方向是哪里? 根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口径,1月份贷款增加4.9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占了信贷总量的95%。企事业单位借钱能干啥?大概率还是搞基建和地产的“保交楼”。
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说明,接下来基建会火热,房价会上涨呢?这倒未必!因为只有持续流入的资金才能有效拉动商品/资产价格上涨。包括2023年基建的具体类型和2008年也会有差别,楼市在过去两年被抽调了过多资金,流入去“保交楼”的钱仅仅是在补前期缺口,还未到拉动房价上涨的程度。
总而言之,2023年刚开局,央行印钞机已经开足马力印钱,这些天量的钱一旦顺利地投放到社会中去,必然带来相关领域的商品/资产价格上涨。
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跟踪这些资金的流向, 特别是房地产资金流入是否有持续性地大规模流入,一旦发现与房贷密切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大幅度上升,那个时候就是楼市上车的关键时点了。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5911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