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一景,十步一画。连绵秋雨下过之后的水韵崇川,显得格外清澈透亮,河水潺潺、绿树如茵的生态画卷为城市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潮起潮落间,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片港湾“会呼吸”的秘密。
向“绿”而生,全速推进“生态工程·沿江廊道”重点项目
崇川区西部滨江临河,一肩挑两水,通吕运河与长江在这里交汇,奔流不息。工作机器声隆隆、浪水拍岸声铿锵,依托长江运河滨水空间,崇川区围绕民生关切,启动了北滨江景观带(含堤顶路)建设工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滨江景观带(含堤顶路)建设工程
“北滨江景观带包含7千米江堤及堤顶路、2.5千米沿江景观工程及5.1千米沿河景观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包含六大功能分区。”中建八局北滨江景观带项目技术经理袁保开介绍道。自项目地段动工以来,原本狭窄荒芜的江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堤不断加固、拓宽,两侧新增绿化,通过合理规划人行道、骑行道、双向行车道,一条风光秀丽、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江堤景观路俨然成型。
小空间装载大幸福,方寸绿地之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通港社区居民顾文武一家人原拆原建,如今就住在江景国际小区,亲眼见证了项目施工队进驻后一步步描绘出的生态宜居新图景。“景观带就在家楼下,建成后,我就可以每晚带着孙子在江边遛弯,再惬意不过了。”顾文武满是憧憬。
临江西望,江面百舸争流,江鸥竞飞;回首东岸,一湾碧翠,万千气象。通过生态修复、功能更新、活力再造,这片“沿江廊道”即将华丽变身,得天独厚的滨江滨河生活岸线作为崇川区的生态文明名片,重新塑造出崇川青绿新形象和水岸宜居新空间。
逐“绿”前行,创新探索“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全新赛道
各类污染物单位产品产生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均处于国内行业生态环保领域的前5%;生态设计理念引入产品设计,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之中,通过改进设计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公司来说,在“绿色”方面受到表彰已经不是第一次。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近年来,致力成为全球海上物流载体最佳提供者的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入“省级绿色工厂培育计划”,顺应绿色、智能航运发展新趋势,以“低碳、碳中和、零碳”为目标,围绕绿色设计与生产、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化制造,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多个突破性成果,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国家级认定,为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动能。
“公司从创立之初,便从战略高度致力于绿色工厂建设。”中远川崎环保总监张海东告诉记者,“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这家船企的骨髓。建厂26年多来,通过技术优势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绿色产品助力碳平衡、绿色技术和工艺贯穿产品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中远川崎逐渐加入中国船舶工业的“领跑者”队伍。
崇川区作为南通中远川崎所在辖区,深入企业落实“首席服务员”制度,鼓励企业持续加大技改投入,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屏障,协同推进沿江生态修复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守护出江入海生态屏障,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
护“绿”有方,携手垒实“民间河长·长效治理”攻守之道
金蝉高唱,蜻蜓玉立,市区豆洲路旁的运料河河畔绿树成荫,一群“河小青”身着志愿马甲在河边走走停停,查看水面情况,每到一处,清理一处。他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河面倒映着他们的身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民间河长”小志愿者们巡查运料河畔
运料河南起人民西路闸口、北接通吕运河,全长约2500米,宽约45米,是崇川老城区西部环境的重要水系之一。一把火钳、一个塑料桶、一柄铲子,这就是年逾七旬的志愿者马金华日常巡河的一身行头,他是沿河小区世纪园的居民,但还有一个不普通的身份——民间河长。
为全面落实辖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完善水治理体系,维护运料河健康生态,马金华便筹划组建“河小青”巡河志愿者队伍,此举立刻得到居民热烈响应。这支“河小青”队伍在马金华的带领下,每月分班次、分时段、分区域、分任务,对运料河有序开展日常巡查。巡河工作虽然琐碎辛苦,但马大伯坦言:“我从小在运料河边长大,对它很有感情,想到能用余热换得运料河的清澈,再苦再累都值得!”
今年以来,崇川区各街道持续强化河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吸纳党员干部、来自各行各业的居民、在校学生等组建民间河长志愿服务队,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巡河护河和宣传劝导工作,不断拓宽群众参与途径,持续擦亮水清岸美的“绿色家底”,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奋力打造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幸福安居的美丽新板块。
作者:戴毓 王颖 唐媛媛 周薇
[编辑:俞鑫城]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5911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