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杀傅友德,纵容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却让汤和得了善终?

2023-08-03 19:36:29 来源:历史的评谈

一、导言

其实,那些开国帝王者中有个性者,占据了绝大多数,甚至可称之为:无个性不帝王!如刘邦,一说就是流氓皇帝。当然还有朱元璋,一提便是残暴多疑。不过,这些个性标签,难免以偏概全。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言,则不会深究。这就如过去丰收后的舞龙一样。有种解读是:我种了一年的田,不是求雨就是准备求雨,跪得我都忘了怎么站起来了。如今丰收了,还不能出口鸟气,舞龙玩会吗?


(相关资料图)

这是种普遍心理——在领导面前一个样,领导背后是一个样,且两者还互为极端。只有哪天跟领导,没啥利益关系了,灵魂这才能哼着曲回家。

为啥一开篇先说这些没用的?两层意思,其一:对任何人来言,标签式的评价如漫画,是种娱乐性的表现,别太当真。

其二:人是利益为先,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存或生活,因此对掌控自己利益者,几乎都无法达到客观。

明白了这两条,朱元璋的三次生死问候,为何回答者死,不回者生,回话太多者生不如死,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回答者死

在大明开国武将中,朱元璋对三人评价最高。第一位是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第二位是常遇春: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至于第三位,则有些出乎预料,竟然是舍弃陈友谅,半路转投入朱元璋麾下的傅友德,所谓: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从这三个评论中,可以清楚看出,徐达和常遇春皆为统帅。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大明只有两位开国元帅。大将虽有不少,但第一大将,则是傅友德!

只可惜傅友德却是“回答者死”的代表人物。据《石匮书》记载:一次朱元璋大宴群臣,最初时群臣融洽,仿佛回到大明开国之初。

君臣正吃喝得带劲儿,朱元璋却突然不高兴了。他发现别人都把桌上的菜吃完了,可傅友德却连一盘也没吃干净。朱元璋很生气,因为这属于对自己的大不敬。于是开始责怪傅友德,最后说:“就你一人来了?咋没把你那两个儿子叫来。给我喊来!”

傅友德二话不说,掉头就出去了,刚走出宫门,一位朱元璋的贴身卫士便跑来,对傅友德说:“咱皇上大哥说了,提着你儿子的人头回去!”

傅友德一愣,果真杀掉了儿子,然后提着人头返回。朱元璋顿时疯了,吼:“傻啊你,咋真就干出这种残忍的事来啦?”

如今的傅友德,已经生死看淡,一下子掏出匕首回怼道:“你皇上大哥,不就是想要杀我们父子三人吗,有啥了不起,不就是一死吗!”言毕,傅友德自尽!

分析总论:这个记载虽并非出自正史,但有一条却是能确信的。那就是傅友德比朱元璋还有个性,而傅友德之死,也就在于此。

朱元璋最初时并不想怎样,无非因傅友德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点不给面子。也就是说,只要这时傅友德认错态度好,啥事就过去了。可傅友德显然很不服气,这才让整个事态升级到不可控。

这其实就是发怒的后果。也就是说,双方一问一答,火气越拱越旺。导致最后傅友德父子三人丧命,朱元璋又多了一份“残暴多疑”的证据,其标签更加实锤!

因为在发怒状态下的问答,大概率会产生非常极端的后果,并导致双方利益都会受损。可往往双方明知都输了,却还打肿脸充胖子,死不承认!

对此想必江湖中人都吃过亏吧?父子间、领导和下属间等,只要你观察细心,这种事很常见。因此有必要在此提醒:愤怒时,最好避免任何问答式交流。尤其是双方还都非常个性时,就更要极力避免。

三、不答者生

汤和是朱元璋的人生贵人之一,就是他一封信过去,把朱元璋从寺庙里拉至郭子兴的队伍。从此就甘当朱元璋的小弟,哪怕起步之初时,汤和的级别比朱元璋要高。

只不过汤和的才能,显然没法跟徐达和常遇春相比,反而却成全了汤和,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淮西勋贵。但可知汤和也经历过跟朱元璋的生死问答吗?

那也是在朱元璋晚年,得知汤和病重后,朱元璋就亲自过去看望。见面后朱元璋非常感慨,就开始追忆两人的往昔峥嵘岁月,各种感慨,各种问询。哪料汤和却一个字也不说,一个问题也不答,只是哭着流泪叩首。

这一下子,搞得朱元璋也受不住了:多好的老哥们,多贴心的老伙计。于是流着泪赐给了汤和许多金银、布匹,这才离开。

分析总论:这个有些难道,需要多啰嗦几句。《明史》中,说汤和不说一字,不答一言,是因病得不能说话了——但你信吗?因为直至一年后,汤和才去世。

而且当时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雷铺路,是大开杀戒。蓝玉案牵连甚广,武贵集团大有被团灭的态势,以至于连之前被杀掉的傅友德,都被说成是蓝玉一党。

因此,朱元璋除了探视病情外,还包含了一窥真假的用心。也就是说,倘若汤和装病或病得很轻,那对不起了,以汤和的资历和影响,能否活下来都是问号。

汤和一字不说,一个问题不答,表示病得不能说话了,唯有叩首连连,就等于是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朱元璋的绝对忠心,让朱元璋抓不住一点把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过度解读。

那好,咱看过例子,北宋初期有位叫杨信的大将,官任:殿前都指挥使!这个岗位很重要,也很凶险。哪料他随后却患了病,直接变成了哑巴。直至临死前,才突然开口说话,是言辞清晰,逻辑正确,全是感谢皇上大哥。

这是不是跟汤和这次问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有时候身体语言,比说话和回答更有效,更安全。

就说汤和,倘若当时他顺着朱元璋的感情牌说下去,答下去,无论啥结果,也不如用身体语言表态更实惠。就这就是“不答者生”的精髓所在!

四、回答太多,生不如死

刘伯温在民间被传成了神,以至于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奈何正史中的刘伯温,却足够悲哀——直接来了个生不如死!而造成这个后果的,便是他跟朱元璋的一次生死问答。

那是李善长辞去丞相之后,朱元璋问刘伯温:“你的学生杨宪很有前途,我想提拔他当宰相,你的意思呢?”

刘伯温回道:“不可否认杨宪有丞相之才,但他没有宰相度量,这很要命。”

朱元璋又问:“那你看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连忙否认:“他的度量还不如杨宪呢,更不好!”

朱元璋再问:“看来只有胡惟庸了,是不是这意思?”

刘伯温急了,说:“倘若宰相是一辆车的马夫的话,那胡惟庸迟早会搞得车毁人亡!”

朱元璋已经很不高兴了,一指刘伯温:“那这宰相你来当!”

刘伯温第四次否认,说:“本人疾恶如仇,还缺乏耐心,担当不起如此重任!”

问答结束,很快朱元璋选择了胡惟庸当宰相!刘伯温的倒霉日子来了。一次他患病,胡惟庸奉朱元璋旨意,带着御医给他看病,并开了药方。哪料吃完这药后,刘伯温的病情却突然加重,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刘伯温拖着半死的病躯,向朱元璋拐弯抹角的告状,朱元璋冷淡表示:知道了!便再无下文。就这样最终刘伯温被稀里糊涂的折磨死了。至于是不是被毒死的,也就成了一大谜团。

分析总论:从两人问答分析,朱元璋是非常信任刘伯温的,所以才找他来,一起来解决谁当宰相这个大问题。

哪料刘伯温非但没有解决办法,还制造出来一波问题。故而刘伯温最终的生不如死,就在这里。

手下臣子如何,朱元璋其实比谁都清楚,不需要刘伯温再给他划重点,他当时无非需要一个利大于弊的选项罢了,刘伯温不想给或给不了,可以排马屁或表示看不清,不需要回答得太多。

不信?看贾诩是如何回答曹操问谁当世子这问题的?他就说了一句话: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是咋败亡的。曹操立刻心领神会。

再看刘伯温这一波回答,你若是领导,能高兴才怪。这就是所谓的,“反派”死于话多的根由。

关键词:

上一篇: 甜度满分,映宇宙·超级喜欢助力机关青年找寻夏日浪漫
下一篇: 最后一页